袍哥(揭秘當年的四川袍哥:一個講政治的江湖組織,同盟會的堅定盟友)
革命黨人多數由白麵書生演化而來。要發動起義,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必須尋找同盟者,後者得天不怕地不怕,敢造反能造反。恰好巴蜀盆地最不缺的就是此類好漢,這就是哥老會,當地稱為袍哥。
清末的江湖組織並不是隻知道收取保護費,或者為了一己私怨打打殺殺,人家除了吃飽飯外,還有政治上的理想追求,比如袍哥就是如此。袍哥創立於明末清初,其宗旨是“反清複明”,兩百多年過去了,甚至連他們自己對辮子旗袍之類都已習以為常,但卻從未放棄當初的誓願。
革命黨要“驅逐韃虜”,袍哥要“反清複明”,大家在這一點上結成了同誌。在熊克武回國之前,袍哥中的舵把子佘英已受到革命黨的格外關注。
舵把子相當於江湖大哥。佘英高大魁梧,義氣蓋雲,在會黨中擁有極大號召力。更為難得的是,他憂國憂民,傾心於《革命軍》和《警世鍾》,並在群眾中廣為宣講。據說當他在市井演講時,“聽者如堵”,圍觀民眾沒有不被他打動的。
經川籍同盟會員相邀,佘英赴日本拜謁孫中山,隨後加入了同盟會。熊克武在確定起義地點時,考慮瀘州是佘英的家鄉,袍哥力量又很強,遂將瀘州定為了四川的首義之地。
想要攻打瀘州,光靠本地袍哥還不夠,須從外地增調會黨,但這樣無疑會帶來一個問題。試想一下,一座小城,一下子轟隆隆地湧進來這麽多不速之客,官府的神經再遲鈍,也免不了被觸動。
佘英是瀘州當地人,他想到了辦法。瀘州有端午節賽龍舟的風俗,節日期間,到處人山人海,周圍趕來看熱鬧的外地人很多,幾千人插進城來不算什麽,不會引起官府的特別注意。
辦法不錯,缺點是時間太緊,端午節轉眼就要到了,武器和人員來不及準備。順著日曆再往後麵翻,大家都把視線聚焦在一個新的時間點上。
1907年11月14日,農曆十月初九。當天是慈禧太後的壽辰,和其它地方一樣,瀘州官府要跟在後麵拍馬屁,忙前忙後,粉飾太平。假如在這一天發動,準保能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。
眾人一致決定,利用端午節陸續向瀘州城調集人馬,最終在11月14日這一天舉行起義。
盡管事前已經反複推敲,但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。首先是武器準備方麵出現意外,熊克武等人在手工製造炸彈時不小心引發爆炸,不僅傷了自己人,還驚動了官府。其次,黨人們來得太晚,當他們齊聚瀘州時,龍舟賽已經結束,又沒有其它趕集一類的活動,所以盡管眾人的身份都改換成了客商,可是仍不免惹人猜疑。
起義的保密工作做得也差強人意。相關消息在袍哥內部不脛而走,而且已經傳到了社會上。有人在外麵說:“佘大哥(佘英)的星宿出現了,他不久就要做皇帝,我們的日子就好了。”
革命黨(3)連載,待續.......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